当地时间7月29日晚,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结束。中方谈判代表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众诚速配,宣布中美两国达成重要共识,将已暂停的美方24%对等关税和中方相应反制措施继续展期90天。这一消息在全球经济与政治舞台上引起广泛关注。
自贸易摩擦爆发以来,中美双方在关税问题上频繁交锋,全球经济因此受到影响。5月份中美曾达成阶段性协议,中国降低美国商品关税至10%,美国则将中国商品关税降至30%,并设定了3个月的缓冲期。8月12日是缓冲期的截止日。此次斯德哥尔摩会谈的成果为紧张的经贸关系带来了暂时的缓和。
众诚速配
会谈持续了一天半,双方代表就一系列经贸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,并回顾了前两轮谈判达成的共识及框架落实情况。尽管会谈看似取得进展,但背后仍存在分歧。中方用“继续推动”来描述关税展期一事,表明谈判过程中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,未能当场敲定新的关税展期协议。
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谈判“非常富有成效”,但最终拍板权仍在特朗普手中。特朗普本人的态度也较为模糊,他评价中美会谈“非常好”,但表示对协议“要么批准众诚速配,要么不批准”。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延续了他一贯的谈判策略。
网络舆论场中,网友们对此事持谨慎怀疑态度,认为美国此举可能只是拖延时间。特朗普过去在经贸问题上的反复无常已有先例。部分网友推测,特朗普可能打算借此次“休战协议”营造缓和氛围,待访问中国后再施加压力。
事实上,关税继续休战90天为双方争取到了技术性调整空间,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经贸摩擦就此平息。接下来三个月里,贸易、关税政治化等问题仍将持续发酵,美国可能会对中国展开各种形式的施压。
从过往经验来看,美国在谈判期间往往会采取多线策略,在经济领域除了关税问题,还可能在知识产权和技术出口管制等方面加大对中国企业的限制;在政治层面,也可能在涉华议题上联合盟友制造舆论压力,甚至在国际组织中推动不利于中国的规则制定。
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,中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,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挑衅。一方面,要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与发展权益,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;另一方面,要继续深化国内经济改革,加快产业升级步伐,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,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抗风险能力。同时,积极拓展多元的国际市场,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合作,减少因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损失。
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经济利益,更对全球经济格局的稳定有着深远影响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中,中国唯有保持战略定力,做好充分准备,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稳步前行众诚速配,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。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